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血戰台兒莊

血戰台兒莊 海報 百度百科所有

 

「血戰台兒莊」

-蔣經國看【血戰台兒莊】

……他觀看沒有音樂剪輯合成的樣片。看了不到十分鐘,他的眼淚就嘩嘩地流下來,……

……蔣經國聽說後,很是震驚,馬上對謝忠侯說:「找一個拷貝來看看。」……

 

1985年,正值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廣西電影製片廠將抗戰初期震驚中外的台兒莊會戰搬上銀幕,為世人展示了一幅振奮中華民族精神的、慘烈而悲壯的歷史畫卷,令人耳目一新。這部影片的上馬,不能不說這是抗戰題材影片上的一個突破。

早在1965年,李宗仁從海外歸來時,周恩來親自到機場迎接,並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在宴會上,周恩來對應邀出席宴會的著名導演成蔭說:「今天李先生從海外回來,我看他有兩件事今後可以拍電影。一個是1938年李先生指揮國民黨雜牌軍在徐州會戰中的台兒莊大捷,一個就是今天李先生歸根。」

1984年12月11日,作曲家楊少毅任職廣西電影製片廠第一副廠長、黨委副書記,主管藝術和生產。他與文學部主任陳敦德都感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堅持的路線,不僅僅是國家命運變化的新起點,也必然成為電影事業發展變化的新起點。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只搞「小橋流水人家」,或者只搞那些拳打腳踢的警匪、功夫影片,而是需要搞些「大江東去」的作品。所以,當陳敦德推薦血戰台兒莊這個劇本的時候,楊少毅簡直激動不已。

血戰台兒莊的編劇,是田軍利和費林軍這兩個年輕人。

劇本刊登在八一電影雜誌上,發表已三年卻無人問津。1985年3月,陳敦德在北京見到了兩位編劇,用當時的高價——3000元買走了劇本,並從八一電影製片廠「借」楊光遠出任導演。楊光遠是一位集導演與攝影于一身的著名電影藝術家,他擔任攝影的影片歸心似箭花枝俏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以及他導演兼攝影的影片再生之地老闆哥和電妹子等,都給廣大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1985年5月初,兩位作者攜帶劇本第六稿來到南寧。原來的劇本,主要寫的是張自忠。張自忠的事蹟戲劇性強,而且他沒打過內戰,審查容易通過。經陳敦德提議,把劇本改為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為主線,並且把寫人物的命運改變為表現整個事件的背景、過程與結果的紀實性風格,按照歷史事實來寫,使影片具有一個宏大的歷史感。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改動。7月,楊光遠來到南寧,對作者提出了影片不用閃回、要按時間順序前進的要求。其用意是突出歷史的真實性,強調影片的紀實風格,通過事件本身的生動、感人、真實,來增強銀幕的衝擊力量。這個構想,對於未來影片的基調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投拍血戰台兒莊一開始,有些人就認為:「共產黨怎麼能去表現國民黨抗日?而且還打了勝仗呢?」也有人擔心:「拍這樣的影片不僅經濟上冒風險,政治上恐怕也難得通過的。」

11月1日,電影局局長石方禹在北京京西賓館主持召開血戰台兒莊劇本座談會。中宣部、文化部、軍事科學院等一些負責人、專家,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先生以及鄭洞國、覃異之等原國民黨高級將領應邀出席了座談會。程思遠在會上言簡意賅地說:「未來的這部影片,將拍出兩個人物的形象:一個是在銀幕上拍出國民黨官兵當年抗戰的形象;另一個是在銀幕後的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博大、高瞻遠矚、實事求是的形象。」

當時,適逢已80歲高齡的荷蘭著名電影導演伊文思訪華。聽說有個關於台兒莊會戰的劇本座談會,他剛下飛機,就要求參加會議。伊文思向主辦人員介紹了自己47年前在台兒莊的情況:他從西班牙前線來到中國,在武漢見到了周恩來。台兒莊戰事接近尾聲時,他和愛潑斯坦等外國記者一起探訪台兒莊,用攝像機為中國抗戰留下了寶貴的史料。後來,他把在台兒莊會戰中拍攝的那些鏡頭,編輯到紀錄片四萬萬同胞裡面,在世界各地放映。血戰台兒莊中諸如「人梯渡橋」、「運河鏖戰」 等許多動人的場景,都取材於這部著名紀錄片的真實鏡頭。


血戰台兒莊的電影劇本在經過多方研討,前前後後17次修改定稿之後,終於投拍。

1986年2月5日,廣西電影製片廠血戰台兒莊攝製組正式成立。

2月16日,大年初六,大小9輛汽車,滿載著攝影器材和各種物資,浩浩蕩蕩地開赴山東外景地。

作為兩國軍隊武力的殘酷爭鬥和兩個民族意志的頑強較量,台兒莊大戰的慘烈程度不容回避。一個「血」字貫穿全劇,從臨沂之戰、滕縣之戰到台兒莊保衛戰,影片選取的每一個會戰關節,無不是血染的畫面。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的結尾,那個表現「血肉長城」意境的長四分鐘的鏡頭。在義勇軍進行曲的前奏響起三次的同時,畫面進入殘破的城牆一隅:城頭,水邊,日軍丟棄的鐵甲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屍體鋪成一條血路,中國軍隊的灰色軍裝和侵華日軍的黃色軍裝幾乎斑駁難辨;餘火還在燃燒,濃煙還在彌漫,一面殘缺不全的青天白日旗,飄揚在城牆的最高點……

其實,影片結尾原本是「全國人民敲鑼打鼓慶祝勝利」,楊光遠和劇組人員卻總感到這樣的結束分量不夠。「眼前是一幅殘垣斷壁的景象……到處一片狼藉……」劇組在台兒莊發現了一個小冊子,裡面有當時曾訪問台兒莊的新華日報記者陸詒的文章。楊光遠由此受到啟發,將結尾改為「血肉長城」——對於血戰的勝利,悲壯比歡樂更有力量。

1986年6月,李宗仁將軍惟一的兒子李幼鄰先生在美國得知拍攝血戰台兒莊的消息後,馬上從美國趕回祖國探親。飛機一落地,就說:「我先不去賓館,現在就帶我去看血戰台兒莊。」陳敦德告訴他:「電影正在最後製作之中,音樂還沒有最後合成。」李幼鄰急不可待地要求說: 「沒關係,我就想馬上看到。」在得到電影局同意之後,他觀看沒有音樂剪輯合成的樣片。看了不到十分鐘,他的眼淚就嘩嘩地流下來,緊緊握住李宗仁的扮演者邵宏來的手,連聲說:「太像我父親了,太像我父親了!」

9月15日血戰台兒莊完成了送審的混錄雙片。10月22日晚,中共中央書 記處分管意識形態的習仲勳、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閻明複等到電影局,審查影片血戰台兒莊。擔心影片被「斃掉」的楊光遠是帶著毛主席語錄去的,因為台兒莊大戰後,毛主席曾說過:「每個月打得一個較大的勝仗,如像平型關、台兒莊一類的,就能大大地沮喪敵人的精神,振起我軍的士氣,號召世界的聲援」。影片審查順利地通過了。習仲勳緊緊握住楊光遠的手說,謝謝你拍了這部好影片。

1987年1月17日,廣西電影製片廠曾接到過停止洗印與發行影片血戰台兒莊的通知。

但事隔一個月,即2月18日,又接到電影局傳達中共中央書記處關於該影片發行的指示。內容有三點:

1.今 年是台兒莊戰役49周年,該片可以在全國發行放映;

2.有人提出要在片頭添加一段毛澤東語錄。可以不加。

3.有人提出要刪掉影片中蔣介石不怕日機轟炸 的細節。刪或者不刪,由藝術家們自己去決定。

 

血戰台兒莊 海報 百度百科所有





1988年6月11日,電影血戰台兒莊在香港首映,萬民爭看,轟動香港。臺灣「中央社」在香港的負責人謝忠侯在看完影片後,當晚就給蔣經國打電話說:「我剛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部抗戰影片,講的是國軍抗戰打勝仗的,名叫血戰台兒莊,裡面出現了令尊的形象,跟他們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這次形象是正面的。」

血戰台兒莊中,蔣介石形像是這樣一個情節:國民黨師長王銘章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後,蔣介石親自主持了追悼會。這時,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戰機飛來掃射轟炸。面對危險,蔣介石臨危不亂,發表講話,鎮定自若。陳敦德介紹,這場戲是根據歷史檔案拍攝的。而這個經典的鏡頭畫面,與大陸此前反映蔣介石的影片,確實有著顯著的不同。

蔣經國聽說後,很是震驚,馬上對謝忠侯說:「找一個拷貝來看看。」

於是,謝忠侯就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

新華社立即報告了中共中央,並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於是,廣西電影製片廠就複製了一盤錄影帶,通過新華社送給謝忠侯。這樣,謝忠侯馬上帶著血戰台兒莊的錄影帶飛回臺北。

台灣方面收到拷貝後,宋美齡和蔣經國都很快地觀看了血戰台兒莊,並請國民黨中常委的全體人員觀看。

看完後,蔣經國說:「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臺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

不久後,蔣經國決定同意開放國民黨部隊老兵回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在骨肉分離了37年後,終於把苦苦的鄉愁化做了喜悅的重逢,從而揭開了海峽兩岸公開互動往來的序幕。程思遠談起此事時非常激動,也讚賞廣西電影製片廠為該片所作的貢獻,欣然為其題字:精心策劃,促進統一。


(來源:人民政協報 10/05/28)

 


原名:蔣經國看【血戰台兒莊】:大陸承認我們抗戰
作者:byzh
發表日期:於2010-05-31 12:21:05 上帖
轉貼日期:2010-06-01
轉貼自:兩岸論壇


Technorati 的標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