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墓
考古發掘與高速施工已經並行一年多,對於新發掘的遺址區,當地文物部門正在研究保護展示方案,曹休墓現已搭棚繼續發掘,兩座東漢陵園建築遺址也已開始臨時性回填。
正在「搭棚避雨」的曹休墓。曹休墓不會被臨時性回填,下一步將作陳列展示,不遠處為擴建中的連霍高速路。本報記者 張靜 攝
這是位於洛陽邙山的曹休墓發掘現場(5月12日攝)。新華社發(張曉理 攝)
關注焦點2009年年底,一代梟雄曹操的陵墓在安陽出土。2010年5月1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洛陽召開新聞發佈會,在連霍高速路擴建工程搶救性考古發掘 中,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獲重大發現,曹操族子、三國名將曹休墓被意外發現,曹操、曹休墓的發掘引來新一輪的「文物熱」。
然而隨著高速公路的擴建、城市的擴張,讓不少人為默默守候地下上千年的古墓命運感到擔憂。
如何面對城市建設和文物古跡保護,成為當前不可回避的矛盾焦點。
洛陽的五月,烈日當頭,連霍高速擴建工地上塵土飛揚。
一輛接一輛的取土車,滿載著從不遠處麥田中挖出的黃土,拉到連霍高速公路北面。
連霍高速鄭洛段擴建工地的11標段施工現場,地基尚未完全鋪好,而鄰近的12標段已開始鋪設路面。同樣要在今年年底完成的工程,工期相差甚多,現場施工人員拿著圖紙日日奔波,面色焦慮。
在同一個工作現場,同樣焦慮的還有文物考古人員,對他們來說,這裡是邙山陵墓群東漢陵區的考古現場,他們要趕在約定工期前結束基建考古發掘。自從去年3月進入工地,他們已經發掘出曹休墓和兩座東漢陵園建築遺址。
考古發掘與高速施工已經並行一年 多,對於新發掘的遺址區,當地文物部門正在研究保護展示方案,曹休墓現已搭棚繼續發掘,兩座東漢陵園建築遺址也已開始臨時性回填。
高速公路建設與古陵墓群保護,在古都洛陽成了一道難解的題。
道路擴建與文物保護的碰撞
連霍高速公路始建於1992年,始於江蘇連雲港,終點為新疆的霍爾果斯。1995年底,鄭州到洛陽段建成通車,其中穿越邙山陵墓群長達52公里。
洛陽是中國久負盛名的古代都城,前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周圍分佈著大量的古代陵墓和陪葬墓群。
邙山在洛陽之北,邙山陵墓群是全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資料顯示,這裡埋葬有6代24位帝王,分成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為西晉、曹魏陵區以及夾河段的東漢、西晉墓群四個區域。
在「連霍高速穿越邙山陵墓群線路圖」上清楚顯示,已探明的遺址密密麻麻遍佈公路兩旁。
「那時候,邙山陵墓群還不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遺址觀念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形成的。」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研究室主任嚴輝說。
河南省文物部門後來承認,連霍高速始建時損毀了多少古墓,無法估算。「好多東西已經壓在路基下面了,」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司治平說。
2001年,洛陽邙山陵墓群成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次年5月,國家文物局批准「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立項。
2005年,河南提出「3小時經濟圈」,連霍高速擴建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四年後,鄭州提出「通道經濟」概念,要在交通上把鄭州打造成「東方芝加哥」,成為「世界樞紐之城」。連霍高速鄭州至洛陽段改擴建,即是這一行動計畫中36項交通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交通部門稱,建成後,日通行能力將比目前提高2到3倍,可滿足未來20年內運輸發展要求。
擴建工程於2008年 11月正式動工,高速公路再次「碰撞」邙山陵墓群。在此次基建考古中,意外發掘出曹休墓和兩個東漢帝陵陵園遺址。
貫穿邙山陵墓區的不僅有連霍高速,還有二廣高速公路,這兩條高速縱橫相交,將完整的邙山陵墓群分割成了四塊。
一直專注於洛陽文物保護的洛陽師範學院教授、文藝評論家、學者葉鵬表示,對於洛陽這樣一個立於「文物」之上的城市,城市經濟建設,對現代化的嚮往與文物保護之間必然會有矛盾,如何處理好這個矛盾是關鍵。
洛陽一位計程車司機聽聞連霍高速擴建工地上又發掘出新遺址,一笑說,「洛陽遍地都是墓,早不稀奇了。現在洛陽確實需要發展,擴建高速對市民來說當然好,只不過以前是生者為死者讓路,現在是死者為生者讓路。」
相互逼壓的考古與施工
工程擴建前,按照程式,文物部門將進行搶救性發掘。
在現場,考古工作者和公路施工方各自趕著工程,兩撥人看似互不干擾,但內在劍拔弩張。「因為工期和道路修改方案問題, 雙方一見面就吵。」考古人員鑽探、發掘、回填,施工方緊隨其後進場建設。
為趕工期,甚至有些未被挖開的地方,施工方已把架橋樁子著急地打到遺址坑邊。
「我們回填完一片就交給他們一片。」考古工作人員看著和自己並行的公路施工人員說。
按照國家文物局的批示, 此次考古所需經費由建設單位承擔。在一份文物部門、高速公路業主、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四方簽字的《會議紀要》上,清楚地寫著「文物考古發掘工作補充經費120萬,按節點全部完成獎勵10萬,否則罰款10萬」。
負責此次發掘工作的是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嚴輝說,到目前為止,他們基本能按照時間節點完成工作,「弟兄們沒日沒夜的幹活,除了春節,沒停過。」
公路施工方也有工期壓力,原定今年年底,南側新建的4個車道要完工;至2011年年底,全部工程完工。
負責高速路鄭洛段11標段施工的中鐵十一局工作人員說,「不能按時完工要罰款」。
東漢陵園遺址爭議性回填
連霍高速穿越邙山陵墓群長達52公里,此次發現遺址地段主要集中緊鄰洛陽東出口的1.8公里區域內,考古工作人員在曹魏陵區發現了具有標杆意義的曹休墓,和兩座大型東漢墓。
對於這兩處新現文物的處理,各級文物部門表態不一。
洛陽市文物局長郭引強明確地說,「曹休墓要保護的,下一步是要對外開放的,正在做方案。」他表示,包括東漢陵園建築遺址在內也要保護展示,「不會回填」。
5 月24日,文物部門多位相關人士曾一致表示,回填是一種破壞,「回填之後肯定無法再發掘。」相關人員頗為痛心地說,「在高速公路下作陳列展示,遺址能維持多久?作為一個陳列,讓更多普通人知道的機會就徹底消失了。」
然而,現場工作人員介紹,8000平方米的東漢陵園建築遺址,到5月23 日,已回填了3000平方米。
5月25日中午,烈日之下,頭戴草帽的工人們站在遺址坑內繼續回填工作。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5月25日的一份公開申明中承認,正在進行臨時保護性回填工作,同時根據有關領導和專家意見正在制訂大面積考古發掘方案。
對於回填 一事,洛陽市政府明確表示並不知情。根據流程,回填必須由洛陽市文物局上報至洛陽市政府分管領導,再上報至洛陽市市長。但負責分管文物保護工作的洛陽市副市長楊炳旭對媒體否認知悉此事。
「回填」也是河南省文物局的意見,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司治平說,這是基於保護的目的。「因為雨季就到了,遺址一經風吹雨打,會遭到嚴重破壞。」
對此,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蘋芳則認為,學界對於回填的意見較為統一,這是一種常用的且較好的保護方式,「這能夠較好的保護遺址原貌,即便是在高架橋之下,上下留足空間,條件成熟後仍然是可以進行展示的。」
洛陽古墓博物館原館長、古墓研究專家余扶危也表示,回填不會對遺址起到破壞作用,但在不同環境下會採取不同的方式。
改道不行 架橋也難
高速公路在地上,如何保護在地下的遺址?
方法一般有兩種:繞行或架橋。對於公路擴建工程涉及邙山陵墓群的保護方案,文物部門和公路建設方多次協商後,採用了架橋方式。
根據國家文物局[2009]1086號文,《關於連霍高速公路鄭洛段改擴建項目朱家倉互通至洛陽服務區涉及邙山陵墓群工程方案的批復》中提到7點批復意見。
其中包括同意採用橋樑二號方案,要求就高速公路運行對邙山陵墓群的振動影響制訂減振措施;指導方案設計單位調整橋樑的樁位元設置,橋樑高度要為今後該區域墓群及陵園遺址的考古、文物保護和展示預留空間。
改道方案在經過文物部門和高速公路建設方多番論證後,最終被捨棄。理由是,從二廣高速公路到洛陽服務區段距離太近,轉彎半徑過大,影響行車安全,且需要大筆投資。
另一方面,邙山陵墓群面積756平方公里,大型的封土墓960多座,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在這片「無臥牛之地」的文物寶地,任何一處都有可能再挖出來重大遺 址。
即便是架橋,仍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現在的方案裡,遺址區上方的橋樑跨度為20米,這個跨度下,橋柱會打在遺址區範圍內。考古工作人員說,僅陵園建築遺址區內就會打入3根柱子。現場負責打樁的工人說,這樁打入地下的部分有40米深。
「這些都是不行的,地下挖一個很大的樁位,等於要破壞二三十平方米。」嚴輝說,他們正在要求施工方將橋樑跨度拉到35米。
「就算是架橋還是會對下面的文物有影響。」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很無奈地表示,由於朱家倉遺址區全長約1800米,面積約7.2萬平方米,有一部分路基仍舊壓在了遺址區上,而另一方面,高速公路運行的震動也會影響到遺址。
「施工方說,架橋的高度只有1.4米,橋面只會比鋪路路面高一點,但是不會差太多,這點距離人下去都困難,以後怎麼再挖,怎麼展示?」考古工作人員憂心忡忡,他們希望橋面至少抬高到兩三米。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司治平說,經過邙山陵墓群的這段公路採取何 種方式如何修建的決策權在文物局。高速公路建設方負責提交方案,但如果文物部門認為不妥,建設方必須依據文物部門所提要求修改,方案不通過不能上工。
司治平說,他們還要邀請考古專家和橋樑專家一起再對方案進行研究。
然而,公路方表示,架橋對於他們來說,也有轉彎半徑和坡度的困難。
現狀邙山陵墓群日漸消失
原有960多座土墓,現僅剩330多座
本報訊 (記者張靜)邙山陵墓群範圍內分為建設控制區和文物保護區,高速公路擴建施工現場正位於文物保護區中心地帶。目前,城市建設也日漸逼近邙山陵墓群。
當地文物部門2003年開始對邙山陵墓群進行普查,到2007年結束,原先有的960多座封土墓,僅剩下330多座,三分之二都消失了。2007年之後,文 物部門再複查發現,古墓正在以每年七八座的速度消失,「工業生產、老百姓生活、自然破壞都是原因。」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研究室主任嚴輝說。有時候,一場大雨,一座小墓就有可能塌了。
村民們為了耕地,「移墓」也是一個原因。「大漢塚原來直徑有100多米,當地村民為了下面的耕地不斷地去挖土,現在只剩下了一半了。」
根據文物部門統計,從80年代到90年代,僅朱家倉村一村,原有的100多個墓塚速減至10多個。
與自然破壞和當地百姓「移墓」相比,當地城市建設的入侵影響面則更廣。
按照洛陽市第三期整體規劃,全鄉22個行政村均被列入征遷範圍內,整個城市將向北邙山地區延伸。「紅河工業園區一部分已經進入邙山陵墓群,有十座墓塚在其中,我們只能以墓塚為中心,劃定600m×600m的範圍定點保護。」
孟津縣的新縣城規劃也正在慢慢伸入邙山陵墓群。洛陽市文物局局長郭引強證實並表示,新規劃中有個大三角進入到邙山文物保護區範圍內,孟津縣已在修改方案。「如果不經修改,國家文物局是不會批的。」
但有學者認為,城市發展在不斷蠶食邙山陵墓群,或許有一天,邙山陵墓群就會消失。「建立國家級森林公園是最好的保護辦法。」
原名:不孝子孫!洛陽高速擴建蠶食古墓群 死者為生者讓路
2010年05月29日03:45新京報
作者:今日關注
發表日期:於2010-05-29 10:14:12 上帖
轉貼日期:2010-05-30
轉貼自:強國論壇
Technorati 的標籤:陵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