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中華鱉 Soft-shell Turtle

點圖放大 (開新視窗)

中華鱉又稱鱉、甲魚、王八、團魚、元魚、水魚、腳魚,

屬爬行綱、龜鱉目(Testudinata)、鱉科(Trionychidae)、鱉屬(Trionyx)。

學名:Trionyx Sinensis,英文名:Soft-shell Turtle,日文名:スツホン 。

點圖放大 (開新視窗)

一、形體特徵

中華鱉體軀扁平,呈橢圓形,背腹具甲。

通體被柔軟的革質皮膚,無角質盾片。體色基本一致,無鮮明的淡色斑點。

頭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長呈管狀,具長的肉質吻突,約與眼徑相等。

眼小,位於鼻孔的後方兩側。口無齒,脖頸細長,呈圓筒狀,伸縮自如,視覺敏銳。

頸基兩側及背甲前緣均無明顯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綠色或黃褐色,周邊為肥厚的結締組織,俗稱“裙邊”。

腹甲灰白色或黃白色,平坦光滑,有7個胼胝體,分別在上腹板、內腹板、舌腹板與下腹板聯體及劍板上。

尾部較短。四肢扁平,後肢比前肢發達。

前後肢各有5趾,趾間有蹼。內側3趾有鋒利的爪。

四肢均可縮入甲殼內。

點圖放大 (開新視窗)

二、生活習性

中華鱉屬爬行冷血動物,生活於江河、湖沼、池塘、水庫等水流平緩、魚蝦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沒於大山溪中。

在安靜、清潔、陽光充足的水岸邊活動較頻繁,有時上岸但不能離水源太遠。

能在陸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游泳。喜曬太陽或乘涼風。

民間諺語形容鱉的活動是“春天發水走上灘,夏日炎炎柳蔭棲,秋天涼了入水底,冬季嚴寒鑽泥潭”。

夏季有曬甲(曬背)習慣,我國北方地區10月底冬眠,翌年4月開始尋食;喜食魚蝦、昆蟲等,也食水草、穀類等植物性餌料,並特別嗜食臭魚、爛蝦等腐敗變質餌料,如食餌缺乏還會互相殘食。

性怯懦怕聲響,白天潛伏水中或淤泥中,夜間出水覓食(“甕中捉鼈”或“甕中之鼈”就是指的利用鱉的這一習性,將缸埋於水邊地下,缸口平于地面成一陷阱,鱉覓食爬行時跌入缸內被捕獲);耐饑餓,但貪食且殘忍。

據研究觀察,其距離水面的高度可準確判斷當年的降雨量。壽命可達60齡以上。

點圖放大 (開新視窗)

三、繁殖特點

中華鱉4~5齡成熟,4~5月水中交配,待20天產卵,多次性產卵,至8月結束;通常首次產卵僅4~6枚。

體重在500克左右的雌性可產卵24~30枚。

5齡以上雌鱉一年可產50~100枚;雌性在繁殖季節一般可產卵3—4次。

卵為球形,乳白色,卵徑15~20毫米,卵重為8~9克。其選好產卵點後,掘坑 10釐米深,將卵蛋產於其中,然後用土覆蓋壓平偽裝,不留痕跡;一次產卵10枚左右,經過40~70天地溫孵化,稚鱉破殼而出,1~3天臍帶脫落入水生活;

卵及稚鱉常受蚊、鼠、蛇、蟲等的侵害。產卵點一般環境安靜、乾燥向陽、土質鬆軟,

點圖放大 (開新視窗)

四、分佈地區

中華鱉在野外廣泛分佈于除寧夏、新疆、青海和西藏外的我國大部分地區,尤以江西、安徽、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蘇等省產量較高。

國外分佈于越南,人們將它引入到了日本、帝汶島(Timor)和夏威夷群島。

點圖放大 (開新視窗)

五、市場動態

中華鱉的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具有一定的食用、藥用價值,市場需求和銷售量比較大。

但是,由於中華鱉的繁殖速度和生長速度較快,近年養殖中華鱉的數量比需要量大,市場價格出現下滑,部分養殖戶的養殖效益低下,甚至出現了虧損。


來源:鑫源野生龜鱉種苗場技術部
發佈時間:2010-03-08


相關:


標籤:中華鱉,鱉,甲魚,王八,團魚,元魚,水魚,腳魚,Soft-shell Turtl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