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骷髏將軍白起

骷髏將軍白起的是是非非

 

問誰是中國古代的常勝將軍,搶答題,請搶答,答對加十分,答錯減十分!

孫臏?被人挖了雙膝,前半生不精明,扣十分!

趙雲?正史中沒小說中這麼牛,扣十分!

薛仁貴?再英雄也吃過敗仗,扣十分!

難道是白起?答對了,真聰明加十分!

 

白起,又名公孫起,秦國上將,「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李牧)之首。白起善於用兵,史書記載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為什麼是白起?他不是殺過很多人嗎?

廢話,我說的是誰是歷史上的常勝將軍,白起打仗就從來沒失敗過,當然你說的也對,白起的每一場勝利都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他打的每一場戰爭都超過了十萬人以上的傷亡。

 

戰神?死神?

 

白起也叫公孫起,他是今天陝西眉縣人。這個人身受秦昭襄王的賞識,《史記》中記載他第一個職務叫左庶長,這是個重要的軍事要職,而在這之前,沒有絲毫的證據表明白起有過軍功。

而在秦國,因為商鞅變法,軍隊中的軍士想要提升官職,是要看殺了多少人,有多勇敢,才可以得到提升的,而白起是這裡的例外。

秦昭襄王之所以看重白起,並不是因為白起個人殺人能力有多強,而是他可以把秦國這批殺人如麻的大兵,用的得心應手,非常藝術,《史記》記載其「善用兵」。

白起在歷史上的第一次登場是西元前294年,秦昭襄王此時正在策劃如何攻擊韓國的新城,而秦國這個時期,並無名將。

沒想到秦昭襄王大膽啟用新人,白起這個默默無聞的歷史邊緣人物,最終走上了屬於他的歷史時代。

而他的第一次亮相是這麼的驚豔,西元前293年,白起率大軍大敗韓魏聯軍于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虜魏將公孫喜,端掉了魏國五座城池。

這場戰爭,韓國的軍士被斬首二十四萬人,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殺戮,這場戰爭讓魏國,乃至整個戰國七雄都知道了白起這個名字。這之後,戰國諸雄凡聽到白起的名字,無不膽戰心驚,而白起攻掠的城池無不望風而降。

我們來看看這場二十幾萬人的殺戮後,白起的戰績。

 

西元前292年,白起攻魏,取大小城池六十一座。西元前291年,取垣城(約當今山西垣曲縣)。

西元前280年,白起攻趙,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

西元前279年,白起開始向戰國末年的超級強國楚國進攻,輕取鄢(今湖北宜城縣西南),鄧(今河南鄧縣),西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元前278年,白起又乘勝攻楚,取安陸(今湖北雲夢縣、安陸縣一帶),並攻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縣),然後白起把大軍壓到洞庭湖邊上。楚國倉皇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縣)。從此,秦以郢為南郡。

 

在這一連串的勝利後,白起被封為了武安君。而在這些勝利中,我們沒有看到白起的再一次大規模的殺戮,我只能這樣理解,白起對於韓國的殺戮是一場心理戰。為的是讓其他國家對自己的強悍的軍鋒都有所畏忌,不敢與秦軍正面交鋒。

白起的目的達到了,六國的軍隊看到白起,就像看到了死神。

而在這一連串的進攻後,白起就像一把利劍一樣被封存了,秦昭襄王知道了白起的實力,好刀要用在刃上。

而這把利劍再次出鞘的時候,是在五年後了,白起再次被派上了戰場,他要面對的再也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三晉的挑戰,也就是韓、趙、魏三家的聯軍。

 

由於白起的突然消失,怕是三國聯軍也未料到,秦國會重新啟用這位戰神。

 

結果,白起再一次讓這些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人們,想起了白起,他是戰無不勝的戰神,還有他更是讓人避之不及的死神。

白起先避開三軍主力出其不意攻打魏國,攻佔了華陽,而在芒卯設下伏兵與回援的三大主力決戰,這一戰俘獲三晉大將數名,並斬首十三萬人。

而趙將賈偃不服氣,帶領已經撤退的趙國軍隊再次與白起展開戰爭,白起也沒客氣,迅速擊潰趙軍,俘虜了兩萬多人。

白起看了看這些俘虜,冷森森地說:「把他們扔進河裡餵魚!」

白起的兵士早已習慣了主帥的殺戮,殺人這種事在秦軍中是習以為常的,而在白起的軍隊裡殺人簡直就是和吃飯睡覺一樣,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兩萬投降的士兵,被捆成了「粽子」,然後被扔到了黃河裡,活活淹死,這是白起第一次殺降,而殺降不祥這句偈語,也徹底成為了白起人生的悲劇起點。

 

而之後,白起又消失了,他再出現的時候,一起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大的殺戮展開了。(有點像布袋戲裡的神祕俠客)

 

白起一生領兵打仗無數,共殲滅六國軍隊一百余萬。攻六國城池大小七十餘座,奇跡是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歲月,一生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各種歷史資料表明的確一次也沒敗過)並且經常以少勝多。既是高超的戰術家又是高明的戰略家。其指揮的戰爭的規模之大,戰鬥之殘酷後世鮮有能比者!

 

長平之戰

 

當一些考古隊員在今天山西平縣西北挖出大量的屍骸的時候,他們驚呆了,屍骨形態各異,無規則的擺放著,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死狀非常恐怖,而且死前都在拼命地掙扎。

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一個考古隊員無奈的搖了搖頭,說道:「這裡就是當年長平之戰的戰場啊。

 

西元前262年,秦軍攻下韓國的要地野王城,切斷了韓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市)與黃河以南、韓國中心地帶的聯繫。

韓國的上党郡守馮亭權衡利弊,覺得只有把上黨郡十七城獻給趙孝成王,才能迫使趙韓的聯合,免遭強秦吞併。

趙國欣然接受了上党歸趙的請求,封馮亭為華陽君。

 

西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左庶長王齕率兵向上黨進攻。而趙國也派出了當時最強的名將,也是老將廉頗駐守上黨的咽喉長平。

廉頗到任後,自知秦國兵士的厲害,不以野戰作為自己的戰術,而是堅壁自守,不輕出戰,把秦軍拖疲之後,再相機反攻。

這期間廉頗曾經想試探性的偷襲親軍,而試探的結果是,秦軍無懈可擊,趙軍屢屢失利,這更增強了廉頗固守長平的戰略意圖。

 

這使得秦軍雖然強悍,卻也是寸步未進,雙方戰局呈現僵持的狀態。

 

而此時,秦相范睢偷使了反間計,他得知趙國有個非常厲害的公子,叫趙括,此人是名將趙奢的後代,一向只會紙上談兵,驕橫自大,他在國中屢屢譴責廉頗的戰法太過保守。

范睢利用這個機會,收買趙國的重臣向趙王進言,說廉頗畏戰,實際是早想投降,把上党獻給秦王了。秦國人不怕廉頗,就怕趙括。

 

趙孝成王一聽果然中計,用在國內大舉鼓吹進攻戰術的趙括替下了老將廉頗。

 

而此時,在趙國的國內,只有兩個人知道趙國的大禍到了,一個是已經病危的藺相如(將相和的主角),另一個是趙括的母親,趙奢的妻子,他上書趙王,一定不要啟用趙括,如果啟用的話,請您在趙括失敗的時候,赦免趙家。

 

趙孝成王很無奈,答應了趙母的要求。

趙括走馬上任了,而秦國此時也走馬換將了。這就像是籃球場上的定位盯防一樣,趙括有衝勁,上來一頓窮追猛打,還真有可能把王齕擊敗。

 

為了讓這種可能性降到負數,秦國打出了久違的王牌,白起。

 

長平離秦國的都城咸陽將近500公里,而秦國投入了60萬兵力打這場戰爭,這幾乎占了當時秦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可見,秦國對這場戰爭的重視。

 

趙括一接任就改變了廉頗的計策,立即向秦軍發動大規模進攻。

趙括的父輩,包括廉頗,這些老將軍難道是真的害怕秦軍而不敢與其野戰爭鋒嗎?
確實是真的害怕,這不是什麼畏戰行為,而是趙國軍隊的構成與秦國軍隊的構成是一種相生相剋的關係。

可以說秦國後期的軍備發展就是以對付趙國而特意準備的。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大力發展騎兵,騎兵的特點就是機動性好,而且對步兵的殺傷力非常大。

而秦國基於這一點,發展了混合兵種,協同作戰的方式,我們從西安出土的兵馬俑的軍士的組成就不難看出,秦國的軍隊建制。

主力部隊的最前邊,站著三排戰士,裝備的武器一律是遠射用的弩。

弓弩的射擊有一條規律,因為臨敵不過三發,敵人往前沖了,這一支箭裝上以後射出去,你再裝一次,敵人還往前沖,三次箭射出去以後,敵人就沖到面前來了。而秦軍當第一排射擊的時候,後兩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輪番射擊。在戰場上,形成密集、致命的強大殺傷力。萬弩齊發,蝗蟲般雨點般飛擊趙軍,刺穿他們身體的各個部位。

這樣就算在強大的騎兵也無法快速的推進到秦軍的大陣前方。

 

秦軍的弩所用的箭頭,和戰國時期其他國家不一樣,當時為了增大殺傷力,一般箭頭都是帶有倒刺和血槽,但是秦弩的箭頭沒有,都是三棱形的,完美的流線外形,擁有三個鋒利的棱角,流線的輪廓減少空氣的摩擦力,加快速度也增加射程,而鋒利的棱角可以穿透鎧甲和衣物深入肌膚!

面對秦弩兵,趙軍根本無法前進,只能防禦,他們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然而,這只是秦軍的第一道攻擊波。

在弩兵後面,是秦軍團的長矛兵。他們手持的長矛接近7米。

秦軍就是由這樣的長矛兵,組成長矛方陣。

 

經過嚴格訓練的秦士兵,挺著長矛,只能向前,無法後退,不管前方發生什麼情況,前排倒下,後排立即補上,方陣始終不變。形成幾千人、幾萬人的一個銅牆鐵壁方陣。槍頭如林,方陣如山、巨大的衝擊力不可阻擋。

除秦長矛步兵外,還有手持戟和鈹的秦步兵,戟長3米左右,這種兵器就是在戈的前邊加裝了矛頭,可以鉤砍,也可以直刺。由於兵器不長,持戟士兵可以做單兵格鬥,發揮自由搏擊的技巧,長柄兵器鈹,很像插在長杆上的短劍,長度界於戟和長矛之間,在3米5左右,從不同的殺傷距離來看,長矛、鈹和戟長短之間既有專業分工,又可以互相保護。

而秦軍還有相當數量的戰車,這種戰車的威力幾乎相當於今天的坦克。

 

面對這樣的部隊,趙國能怎麼辦?廉頗是勇將,但是光憑勇敢就能夠戰勝所有的敵人嗎?肯定不行。

趙國也很想改變,改變自己的兵力配備,然後可以在野戰中戰勝秦軍,可是一個國家的那種骨子裡的風格是無法改變的,就像巴西隊就是以技術足球為主,而義大利隊就是以防守反擊為主一樣,無論換多少教練,這種建制和戰鬥素養是無法改變的。

趙軍的打法就像是義大利隊一樣,以突擊為主,當突擊不成的時候,就死守防線。廉頗很明白自己軍隊的特點和對方軍隊的特點,鋼筋混凝土似的防守把整個秦軍弄得是寸步難移。

而此時趙括完全想打破這種思路,想把義大利隊瞬間變成巴西隊。

 

趙軍放棄防守,大舉進攻。

 

而站在遠端的白起,看到了出動的趙軍,臉上露出了無奈的微笑。

 

在歷史中,大多數人對於白起的印象是那種青面獠牙比惡魔還可怕的殺人魔將,比如前兩天看電視劇《荊軻》,導演就讓徐錦江這樣的兇神惡煞似的演員來塑造白起這個形象。

其實白起的形象並不是如此,在正史的記載中我沒有一次看到過白起站在陣前和敵軍對戰這樣的場面出現,可是說白起是徹徹底底的儒將的雛形。

白起面對趙軍的進攻,本可以用秦軍的優勢與趙軍野外決戰,但是他沒有這麼做。趙國既然想做巴西隊,我們秦國為什麼不可以變成義大利隊呢。

 

秦軍一反與趙軍對攻的戰略,做出防禦姿態,在長平東南的有利地勢上構築壁壘,與趙軍作戰的部隊,按照白起的命令佯裝敗退。

趙軍連勝,趙括信心猛漲,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率大軍離開大本營,義無反顧地撲向秦軍的營壘。

誘敵戰術很成功,絲毫沒有任何的障眼法,趙括的兵力就被吸引了過來,真不知道趙括這書是怎麼念的,應試教育害死人啊!

 

而白起立刻啟動包抄計畫,派出兩支奇兵。共三萬人。一支兩萬五千人,斷絕趙軍後方交通線,另一支是五千人騎兵直奔趙軍大本營。

 

我們做一下假設,如果趙括在大本營側翼安排下一支伏兵,結果會是什麼樣子的?
不用人數太多,因為秦國偷襲的部隊也是以騎兵為主的,而在騎兵的對戰方面,趙軍是佔有非常大的優勢的。

但是趙括大概是在兵書中沒有找到這條相應的記載,所以並沒有佈置,所以秦國的部隊,迅速的找到了趙軍的補給部隊,並一舉摧毀了趙軍的補給線。

 

而趙軍的大本營也被那五千騎兵瞬間摧毀。

 

趙括此時意識到,壞了,自己好像是鑽進了一個口袋。前有追兵,後有堵截,還有什麼比這更為兇險的。

而此時站在自己正前方的白起,正在冷冷的看著這個被稱為天才的戰爭分析家。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白起嘲笑趙括連這個中心思想都還沒有弄懂,就出來打仗,顯然是把戰爭當成了兒戲。而趙括此時再糊塗也明白一個道理,自己此時手握重兵,如果可以擊敗前方的白起主力部隊,仍然有獲勝的可能。

可是白起就是白起,他是歷史上從來沒有打過敗仗的將軍,因為他熟悉戰爭的每一個環節,他把秦軍陣地工事修得異常堅固,別說趙軍,就是連只蚊子也別想飛進來。

 

攻不進去,更撤不出來,趙軍徹底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趙括此時立即建築工事,採取了固守待援的戰術。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最好的方式,但是如果你瞭解白起是個怎樣的人的話,你就會覺得,這個固守的方法就太低級了。

白起並不是義大利隊,要像巴西隊一樣展現技術的時候到了。他採取了非常溫和的方式,但是卻也是最為狠辣的招數,這就是所謂的鳥籠戰術。

 

圍而不打,反正你飛不出去,而此時的秦國也已經接近極限,全國只要是十五歲以上的孩子都被徵召入伍,這支娃娃軍的任務就是設伏於長平東北面的高地佈防,圍場打援,準備將趙國的援軍擊敗。

 

可是秦國已經高估了趙國的實力了,長平之戰趙國幾乎投入了他所有的男丁。再無援兵可派,即便有兵,那誰還可以為將?

廉頗肯定不去,他被懷疑,被鄙視,後來不久就投奔魏國去了。而此時趙國還有名將李牧,可是李牧守在雁門關那,只要他離開,匈奴就會趁虛而入。

所以,趙國實在是無人可派了。如果知道這一點,趙括就應該在第一時間突圍,即便遭受再大的損失,只要保住了軍隊的整體建制就有可能東山再起,而且自己的身後不過三萬人而已,而趙國此時最少還有四十萬人,只要決心突圍還是有機會的。

可是趙括就是將這樣的唯一機會喪失掉了,而趙軍的戰鬥意志被徹底磨滅了,當初的勝利喜悅蕩然無存。

 

趙軍的所有退路斷絕,長平戰役進入了最為慘烈的階段。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死死圍住,斷糧已持續了46天。46個悲慘的日日夜夜,成群饑餓疲憊的趙軍士兵,沒有糧食,精神肉體遭受雙重折磨,士兵們互相殘殺,活著的人把傷亡的戰友吞食掉。秦軍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驚恐不安,絕望象瘟疫一樣蔓延。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恐怖!

 

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趙括連續組織了四支部隊輪番突圍,企圖衝開一條血路,均被銅牆鐵壁般的秦軍擊退。秦軍已經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包圍圈,白起把這個圈子做的比孫悟空劃得那個降魔圈更厲害,把幾十萬趙軍死死困住。對於趙軍而言,死亡和失敗的結局已經都不可逆轉了。

第 46天,趙括只能做最後的生死一搏,他親率精兵,披上厚甲,強行突圍。然而,當他出現在陣前,秦軍的弩兵,萬弩齊發,趙軍兵士一個個倒下。統帥趙括就是在最後一次突圍中被射死。殘餘的士兵驚魂未定時,秦軍青銅戈矛組成的方陣已經像一座座城一般壓了過來。絕望的趙軍最終被秦軍徹底摧毀。

趙括做錯了一切,白起算無一失,這就是差距。

 

疲憊的趙軍忘記了他們面對的是誰?白起這個把幾十萬人殺掉的骷髏將軍,四十萬人,放下了他們手中的武器,向白起投降。

白起此時,做了一件讓後世對他嗤之以鼻的事情,這件事情,他之前做過,但是卻沒有這麼大規模的做過,那就是殺降。

受盡折磨後向秦軍投降的四十萬趙軍懇求、哀號全無效用,他們在強烈的饑餓和嗚咽中被深埋地下,在這次大屠殺中逃生的只有若干沒有成年的孩子而已。(《史記》:「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這件事情被歷代史家嚼舌頭,白起被他們稱作是不會搞成統一戰線,犯下了極大的政治路線錯誤。

說這話的史學家,和被射死的趙括基本是一個級別的,他們不瞭解戰爭,只會坐在文案前分析枯燥的歷史。

 

就當時的情況下,白起殺降是迫不得已的。

 

想一想就知道,趙軍之所以突圍就是沒有糧食了,四十萬人都人吃人了,而秦國呢,連十五歲的孩子都派出來了,國內的糧食生產基本上也達到了極限了,這四十萬人沒有吃的,你信不信,不殺他們只要稍有不慎這些人就會重新拾起刀槍,跟秦軍玩命。

 

所以說,很多時候,不能怪白起狠毒,只能說戰爭是無情的,是殘酷的,他不能容下任何的感情。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奠定秦統一基礎著稱!

 

天煞星隕落

 

在二戰後,一個歷史上著名的將軍遭遇了一場車禍,突然離世,他叫巴頓,美國四星上將。這位美國戰神像是一位特意為一戰和二戰安排的角色一樣,當戰爭結束後,他的人生也悲劇的謝幕了。這就是戰神的命運,他們為了戰爭而生,卻在戰爭結束後,迅速凋零。

 

白起的命運和巴頓有幾分相似,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立下了彪炳的戰功。

 

趙國此時已經岌岌可危,於是便向秦求和願割六城。

秦雖大勝,傷亡也很重,白起後來也說過:「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但即便如此白起認為,也應該一舉拿下趙國。

但此時在秦國的范睢動了歪心,他怕白起功勞壓過自己,所以,不想讓白起繼續指揮前線戰鬥。

 

白起的悲劇就從這裡開始了,而那句殺降不祥的偈語也就從這裡開始了,後世諸多名將都因為不信這個邪而倒了大黴。

而此時韓國和魏國也提出了割地求和的請求,范睢借此機會向秦昭襄王建議:「秦兵勞,請許韓、魏割地以和的要求,且休士卒。」秦王同意。西元前259年正月,秦與趙、韓停戰言和,各自撤兵。

勝利就擺在眼前,白起面對著已經不堪一擊的趙國,再看看秦王休戰的詔令,只能長歎一聲,自己不惜活埋四十萬人,不就是為了摧毀趙國最後的抵抗意志嗎?拿下趙國就在眼前,這是秦國、趙國犧牲了無數生命而得來的機會。難道就這樣放棄嗎?

 

白起無奈了,他不是孫武,能想出「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這樣的話來,他也不是嶽飛,要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才把他召回來,他是白起,他沒有違抗命令,率兵回到了秦國。

而歷史這一次沒有讓白起等太久,就又把他送上了舞臺,而這次是謝幕演出,跟巴頓一樣,他沒能死在戰場之上。

 

秦昭襄王在休戰八個月後再次提出,進攻趙國,而且這次一定要拿下趙國。
秦國舉國上下積極備戰,只有一個人說不行,那就是白起,他認為現在攻打趙國已經失去了戰機。

 

《戰國策》中原原本本記錄了白起和秦昭襄王的一段對白。

 

昭襄王既息民繕兵,復欲伐趙。

武安君曰:「不可。」

王曰:「前年國虛民饑,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今寡人息民以養士,蓄積糧食,三軍之俸,有倍於前,而曰不可,其說何也?」

武安君曰:「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人之死者厚葬,傷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食鋪總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戳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信其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以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親燕魏,連好齊楚,積慮並心,備秦為務。其國內實,其交外戎。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

 

白起的話說的很實際,現在趙國已經是哀兵了,哀兵必勝,這是兵家之理。

可是,秦昭襄王聽不進去,還以為白起記仇,不願意出兵,所以秦昭襄王派王陵率兵圍攻邯鄲。

可是王陵的攻擊沒有絲毫結果,還損失大量軍力,西元前258年正月,秦王又增兵入趙,猛攻邯鄲城。正如白起所說,趙人的抵抗意志非常強烈,秦軍仍舊在邯鄲城下寸步難行。

此時,秦昭襄王想了白起,因為只有白起才有可能挽回這種兩難的局面。

白起有氣,該打時不打,不該打時瞎打,現在想起我來了,早幹什麼去了,所以稱病不去。

 

范雎進讒殺白起

 

秦昭襄王一聽大怒,便叫范睢去責問白起,范睢本來就看白起不順眼,到了白起的住處,就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罵了白起一頓:「你白起曾帶萬人攻進楚國,佔領楚都和楚國西境大片土地,迫使楚王舉國東遷,又以少勝多戰勝韓、魏聯軍,獲得伊闕之戰的勝利,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你都不放在眼裡。為什麼這次秦國以強大兵力進攻弱趙,要他去指揮作戰,倒反而認為難勝?」

 

白起見是范睢啐了一口,「犯不著你來教訓我,當時我能大破楚軍,是由於楚國內部腐化渙散,群臣相妒以功,良臣斥疏,百姓離心,城池不修,守備無力,而當時的秦軍則將士一心,親如家人,士氣高昂,又能就地因糧於敵,所以終成大功。伊闕之戰能夠大勝,他說,是因為韓、魏兩軍互相推諉,各圖保存實力,秦軍才可以各個擊破。而當前的趙國就完全不是這樣。當時,長平之戰勝利後,就應該一鼓作氣滅了趙國,而放過了那次機會,趙國必然休養生息,教訓幼子,訓練甲兵,加固城池。現在他們是上下一心,無論是君主還是大臣,包括他們所有的百姓,男的參加城防,女的在軍隊中縫補。臣民一心,上下同力,就像勾踐當年臥薪嚐膽時一樣。現在去攻打趙國,趙國必然固守。你去挑戰,人家也不會出來。邯鄲城牆高大堅固,你圍攻是不可能攻破的,而邯鄲周圍也一定早已堅壁清野,不會給秦軍留下任何的糧食和補給。久攻不下,其他諸侯必然救援,那時候,他們來個裡應外合,我秦軍可就危險了。這場戰爭,我只能看見害處,卻看不到任何的利益,你讓我怎麼帶兵去打?」

 

這幾句話,說的范睢啞口無言,拂袖而走,秦昭襄王聽到范睢的彙報後,拍案而起,缺了你白起,我這買賣還不開張了

於是秦王改派長平之戰中被白起替下的王齕接替王陵,繼續猛攻邯鄲。由於趙人死守,秦軍圍邯鄲八九個月,死傷甚眾,而邯鄲仍舊沒能打下來。

 

而此時趙國已經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因為他們是主場,而且他們是義大利隊,防守反擊是他們的專長,趙軍悄悄地派出了他們的王牌,輕騎兵。

雖然數量有限,但是他們卻出現在了秦軍的後面,這一次偷襲,徹底改變了戰國後期,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而戰局對於秦軍來說越來越不利,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盜兵符引魏軍前來支援,而此時楚國也派出了部隊配合趙軍。

 

秦軍從形勢一片大好,開始陷於被動。

 

秦王又要求白起去邯鄲前線指揮秦軍,這次是死命令,就是你真有病,死也給我死在戰場上。

白起一生從沒打過一場敗仗,而他知道這次去肯定是要失敗的,他愛惜自己百戰百勝的聲譽,表示寧死不作辱軍之將,況且此時他是真的病了,所以他仍然不去。
秦昭襄王大怒,撤了白起的職,派他到西部去戍邊。

白起對於秦王的這個決定是真的氣壞了,難道我白起立下這麼多戰功,最後只是這麼個結果嗎?

白起連氣帶病,一下就是三個多月沒起來床,根本走不了。

 

范雎進讒殺白起

 

這三個月期間,秦軍傷亡越來越大,已經難以支撐了,而秦王把所有的失利的罪過都記在了白起的頭上,於是逼白起自殺。

白起面對秦王的威逼,只好自殺,在臨死前他仰天常問:「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白起突然想起了自己在長平戰場上活埋的那四十萬人,自己的心理出現了太多的愧疚,白起想,我死絕不是我有愧于秦國,而是我要向那四十萬無辜被我殺害的趙國兵卒謝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一代名將,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說出了自己的悔恨,竟然不是被冤枉,被妒忌,被陷害,而是對於自己殺人過重的那種懺悔,這樣的將軍是什麼?

他雖然夠狠,夠毒,但是我們應該稱其為神,真正的戰神。他的生讓別人畏懼,他的死更讓人惋惜。

 

精美壁纸(桌面)歡迎下載-白起 1280x1024

 

尹劍翔獨家心理分析:白起一生未曾殺過一個手無寸鐵的普通百姓。他殺人只為了一件事那就是戰爭,因為他是軍人,打仗是他的職業,戰爭容不得絲毫的善念。這就是戰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在戰場上對敵人作出的任何舉動都是無可厚非的。

諸葛亮火燒新野,周瑜赤壁鏖戰,關雲長水淹七軍,陸遜火燒連營,都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哪個也不比白起善良,幹嘛就對白起不依不饒呢?

白起不是因為心理問題而去殺人,但是正是由於殺人而使他產生了心理問題。殺人太多給白起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

根據心理學家的測試結果顯示,殺人犯無論其殺人的原因都會在他的心底留下一個厚重的陰影,雖然有些殺人犯,表面上無所畏懼,其實在其深度睡眠的時候,時常會做惡夢,或者是頻繁的抽搐,失眠。

 

白起後期的病重,未必是裝出來的,實際和他的這種嚴重的心理陰影並不是沒有關係的。

可以說白起和被他坑殺的四十萬降卒一樣,也是戰爭的受害者。他已經厭倦了戰爭,再也不想披掛上陣,去感受那種血腥的場面,我感覺這才是他遠離戰場的真正目的。

無論怎麼說,戰爭總不是一件好事,願世界和平早日到來吧,神啊!救救那些深處戰爭卻不能自拔的人吧!

 

白起一生領兵打仗無數,共殲滅六國軍隊一百余萬。攻六國城池大小七十餘座,奇跡是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歲月,一生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各種歷史資料表明的確一次也沒敗過)並且經常以少勝多。既是高超的戰術家又是高明的戰略家。其指揮的戰爭的規模之大,戰鬥之殘酷後世鮮有能比者!

 


原名:骷髏將軍白起的是是非非
作者:青山應如是
發表日期:於2010-07-22 18:04:54
轉貼自:煮酒論史
轉貼日期:2010-07-24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

  • 趙國的李牧
  • 趙國的廉頗
  • 秦國的白起
  • 秦國的王翦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_戰國四大名將

●●●●●●●●●

  •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抗擊匈奴,在趙國的政治軍事活動。
  • 廉頗,趙國的廉頗就是活躍在當時軍事舞臺上的著名將領。 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 白起,戰國時秦國郿人。善用兵,事秦昭王,
  • 王翦,(?-220BC),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東鄉人,秦國名將。據說,周靈王太子宗敬,人稱王家,因以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孫。王翦自幼好兵,後來成為秦王的侍從。秦王政向他學習兵法,尊稱為王將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戰國四大名將

●●●●●●●●●

  •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臺的。
  • 廉頗,戰國後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諸侯國,都想要稱雄天下,相互兼併的鬥爭十分激烈,戰爭的烽火燃遍了整個中國大地。頻繁的戰爭產生了眾多的軍事家,趙國的廉頗就是活躍在當時軍事舞臺上的著名將領。
  • 白起,戰國時秦國郿人。善用兵,事秦昭王,屢帥軍攻韓、魏、趙、楚諸國,前後得七十餘城,以功封武安君。
  • 王翦,(?-220BC),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東鄉人,秦國名將。據說,周靈王太子宗敬,人稱王家,因以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孫。

參考資料:互動百科__百科詞條_戰國四大名將


本文及圖片於 PCHOME新聞台-北斗星 同步刊登


Tag: 論史


Technorati 的標籤:

沒有留言: